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1-11 20: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之晓白 于 2013-1-11 20:21 编辑

                                                            北京的记忆
                                                                         文、东之晓白

开完第五届散文发展研讨会,我们这群南来北往聚集在北京的赶会人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各自来的地方去了。

几天的会议,我们聆听了井瑞、宁肯、雷达还有散文大师林非等几位老师的讲座。会上他们在散文创作理论和经验上的教诲让我们收获颇丰,他们的人品和才学更让我对他们有了深深的敬重之情。

井瑞老师为了让大家一早不至于因为他的迟到而在课堂上等着,他一早穿着寒衣,挎着电脑包,清晨六点就从家里出发,在地铁尚未繁忙的运输中,乘早班车来到了会场,静静坐在虚无一个学生的会场上等着讲课…

宁肯老师下午一点半钟就到达了会场,而下午的开课时间是在2点钟,可想他也是乘着忙碌的地铁,倒车多次来到通州为盼望已久的与会者们奉献他用人生的履历兑现的散文创作经验的。

本次散文研讨会开幕式那天,林非老师也早早来到了会场。在冬寒袭人的早晨,我们有幸在鲁迅博物馆见到了林非先生。只见老人满脸虔诚地矗立在鲁迅故居的碑前,默默地在想着什么吟诵着什么,他从会场到院落的每一次迈步都体现了他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热爱。

《体育报》著名摄影大师杨昌忠先生在人群中采撷到了林非先生在鲁迅塑像前双手合十眼神中透露出也慈也思的深情镜头。当杨老师把取到的特写放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除了佩服杨老师的摄影技巧外,对林非老师更加敬重了。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林非老师。每年的这个时候,作为《散文世界》的编辑,我有了接近和认识林老师的机会。虽然早年读过他的文章,也知道他在散文界高如泰斗的身份,而当我站在他的面前,或倾听他闲谈或听他讲课的时候,他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纯粹的学者,更是一位让我们视若楷模的长辈。

    我听过先生三次讲课。如果第一次来是要听他的讲座,尔后的两次就是来近距离感悟他做人为师的风范及他坚持在线散文近大半个世纪不弃不悔的决心与力量的。

到北京之前惊闻先生晕卧炉前,至使手臂和胸前被炉火严重灼伤。当主编把这一消息告诉我时,我便有了前去探望的想法,只是难于我们一南一北,我又有公务在身,无法将自己对老人的诚挚关切付诸于实际行动上,但我已经打定主意,这次的北京散文研讨会结束我要亲自登门先生家探望他老人家。

四天的研讨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会后我们几位文友一致商定第二天就去拜访林非老师。得到老师于于第二天上午十点在家等候我们的消息后,我们一致决定,次日一早从通州出发,在上班人潮尚未涌出前在地铁里经受一次穿越。

    11月29日。我们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拎着各自的行李走出宾馆,步行三站到了地铁口后毫不犹豫地鱼贯钻入了地铁这个深深的通道之中。

我的行李是最重的。行李箱里收纳了许多书籍。压人的纸张在途中成了会渐长的砝码,让我越来越不堪重负。我们首先上了一号地铁。当我提着装满书籍的包,拉着衣物和书籍混装的行李箱向地铁迈进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在如此重负的情况下选择这样的行程是不够慎重的。

北京早晨的醒来是与地铁的开始运行密切相关的。当地铁真正飕飕地醒来,北京就真正地苏醒了。那些赶向办公地点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手拿包或手机,面无表情地一边赶路,一边把路人甩向身后,似乎他们身边的人,无论是前是后,是左是右,都与他们无干,只有心中的时间才是他们要追逐的朋友。而此刻我却气喘吁吁,举步维艰的地向地铁站前移步,准备去登就要开来的一号地铁。

最为艰难的是拎着行李在楼梯上爬上爬下。老地铁站不够完善的设施让我想起了南京地铁站可以借用电梯上下的方便。没有电梯彻底打消了我的依赖,我只有按捺住烦躁的心情,迈着沉重地脚步或向上攀爬,或跨步下行,向乘车点走去。在经过一段路程的挣扎后我终于登上了一号地铁。车厢里占了两人位置的行李引来了一些乘客的好奇,人们用奇怪的眼神揣度着我,或许以为我是倒买倒卖的主儿,但他们想不到的是,我此刻正背负重重的行李向一代散文大师林非家走去。

通道的楼梯无论上下,对于身背行李的人来说都是那么寸步为艰。下楼,我摒住呼吸,双手提着行李。一面太重一面太轻的行李让我在上下楼的时候首先要克服不平衡力,然后才能迈出步子去接近似乎遥不可及的目的地。

     我们此次的行程是从北京的最东边向北京的最西边而去,用时下最时髦的文字表述就是“穿越”。其实用这个词语来描述我的这次行程并没有一点夸大的成分,到是非常能表达我此刻艰难的程度。

好不容易拖着行李从一号地铁上下来,就听到了同行的喊着:“赶紧上十号线!”。听着喊声,我脑门一热,内心无比焦虑。我插过队,做过一年的农活,可即便在大堤上挑泥,冒着冬日的寒风在堤坡上爬上爬下我也从来没皱过眉头,都是带着愉悦和挑战的心情在人群中穿梭,将挑子从空到实来回倒腾去实现我人生的价值。那时的我,是在用年轻的身躯践行我内心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如今,我也有一腔热血,而且多了一份对文学的追求,可这条路是如此艰难,甚至一条看似先进的运输工具也成了阻碍我追求的障碍。我拼命地支撑着,可到底年龄不饶人,在人群中我那拙行的脚步几乎要把我带倒,我每下一层楼梯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使被行李扭曲的身躯和脚步趋于平稳。

眼见着别人离我而去,我加快了步伐。意念中的“快“只能加重我的焦虑情绪,却丝毫没有让我的速度得以提升。正在焦急之时,我身后有人在说:“我来帮你吧!”听到这话,我开始感觉是幻觉,接着看见有个年过20的小伙子从我手里拿过箱子,沿着楼梯下行而去,下到最后一层台阶时他稳住了脚步把我的箱子放在台阶前就要匆匆而去,我带着非常感激的声音说了声:“谢谢你!”而他却回身招了招手,朝我笑了笑就汇入了赶地铁的人群之中。我想今生也许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可他把善美和义举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在北京地下铁从东到西的穿越中,我有幸遇见过两位帮我的男孩子。他们做好事是那样自然而然,就好比是自己下楼梯时多倒腾了一下步子那样稀松平常,但对我而言却救了我一时的难。他们的出现对我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激励。我没想到在这样只有速度没有多少温暖的人潮中竟然有两位90后为一位行路艰难的人伸出了援手,让她在艰难中仿佛感到漆黑一片的地下铁里出现了晴空。我似乎感觉刚才自己还在黑夜里摸索,却在他们出现的当儿一下走进了光明。虽然在穿行2号地铁的过程中,登一号十号线地铁的一幕幕又重演过一次,可我的心里已经有一片明朗的天空,我就借着这片“天空“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地下穿越后终于走出地铁,登上了去林非老师家的的士,见到了正焦急等待我们的林非先生。

见到林非老师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尽管我们比预期的时间晚到了近半个多小时,但老人见着我们风尘仆仆来到他家的时候,脸上满是慈祥。或许他最知道我们换乘三次地铁到他家见他的不易。

当我们坐在老师家并不宽敞的客厅与老人一起喝茶,倾听先生对散文的见地时,他告诉我们要趁年轻多写多读,要珍惜时光。他不无感慨地说年轻人是无法知道年长的人面对生活和写作力不从心是什么感受的。聊天中,他列举了很多中外名篇建议我们认真赏读,并将自己的感受告诉我们,让我们从他的感悟开始,感受这些优秀散文所蕴含的唯美与人性的东西。

阅读过老师推荐的一些散文名篇后我深刻体会到,我没因为行李超重而选择放弃穿越北京城去老师家的决定是英明的。我在这次的肉体“穿越“后,精神上也得到了”穿越“:

-----原以为北京的地铁里只有长度,没高度,但这次行程却让我知道,它的高度有时比如一片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23: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奇怪的黑猫 于 2020-7-15 22:40 编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奔波的过程中我似乎看到的是一种朝拜般的虔诚与景仰,是因了自己内心的真,也是一种对于高度的向往,从尔也提升了自己心灵的高度。
能聆听大师的教诲也是我的向往,羡慕晓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 14: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奇怪的黑猫 于 2020-7-15 22:40 编辑

边看边是羡慕!
晓白老师的写人三言两语就勾画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06: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济白水 发表于 2013-2-1 14:47
边看边是羡慕!
晓白老师的写人三言两语就勾画出来了。

谢谢白水!
祝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