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21-3-16 09: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笔】《少一点“自我”,多一些“为他”》
             安徽肥西.黄璜
    昨日,我读了一个《三个朋友被抢劫》的小故事,说的是三个好朋友走在路上,突然被一个持刀的强盗拦住。强盗说:“你们排队交钱,第一个人交一百,第二个人交二百,第三个人交三百。“然后他们争先恐后的交钱,连反抗都忘了。短短的几十个文字暗含一定的哲理,仔细想来,属于人性的范畴,揭示了人性中首先表现为“自我”,然后是“为他”的本性。
    从人的本性角度,就很容易得出如此可怕的结果。从哲学角度来解读这则小故事,也就见怪不怪了,这三个人虽然是好朋友,但在遇到危险时,他们各自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即如何首先保护自我,于是乎就出现了争先恐后去交钱的情景,通过交钱来确保自我首先不受伤害。不难推测出交钱后的情景,他们一定会关注另外两个朋友的安危,这是人之常情。再试想一下,假如这个劫匪手中没有利器,或者这三人手中都有能克敌制胜的武器,其结果当然会是另外的一番情景,那必定会是三位朋友联手,一致来制服这个劫匪。如此表现,就属于人性的后一种情况,即是“为他”。
    想起我曾读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几个朋友路上遇到猛虎,于是他们无需商量,都使出了平生气力各自逃生去,这也是他们唯一的求生本能。因为他们都知道,谁落在最后,谁就会遭到猛虎的袭击,谁就好首先面临死亡,谁若跑在最前面,谁就有生还的希望。我想:在一个人面临危险时,总会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一个比较智慧的“自我”。结合生活来看,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无不如此,就连娃娃也不例外,在生活中,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位妈妈在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分水果时,她总是挑出一样大小的水果来分,倘若两个水果不一样大小,那么,这两个孩子就会争抢那个大一点的水果。此现象自然折射出人的“自我”本性。
    然而,人都属于社会之人。这世界上本无好人与坏人之分。所谓的好人也有恶的一面;相反,恶人也会偶尔显现出他善良的一面。这得看在什么背景下。正能量的故事自然很多,前不久我读过一篇小说,一个饥饿的在逃犯本想在抢劫面包的同时,一并杀死这个卖面包的师傅,当面包师傅微笑着没要他付钱时,这个在逃犯却突然地良心发现,后来,这位在逃犯在这位面点师傅的帮助下,主动地投案自首,如今还成为一名私企的老总。是这位面点师傅挽救了这个在逃犯的灵魂,这篇小说通篇感人,展现了人性的“自我”与“为他”的相互转化。
     其实,人的本性若想首先实现“为他”的本性也不难。随着后天的教育或环境不同,人也会在特定的情况下,首先抑制了“自我”的最本质的劣根性,而首先表现“为他”的人性。再用分水果来说事,假如,这个妈妈在分水果前,教育孩子要学会礼让,那么,虽然是两个娃娃,自然也会相互谦让,即使分得小水果,也会乐于接受的。《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从人的本性角度,真正的说法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恶。”,纵观动物世界,再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都属于“性本恶”的范畴。后来统治阶级为了教化人们,便用“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思想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让人融入社会。通过自主约束,来表现人的“为他”特性,从而实现和谐包容的政治目的。
    当今因为有了儒家思想的感化,有了德育教育的宣传,于是就产生了道德的约束力,因此社会上才会出现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行为。结合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来分析,也不难理解,因为国家长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自然疏忽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当今社会热炒的“扶不扶”现象也属于人性的范畴。因为一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滑坡,那么,人的劣根性自然就会首先变现为“自我”。
      由此,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的两面性也是可以换位。虽然上面的《三个朋友》故事很小,却也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生活现象,若要想这个社会真正实现和谐与包容,就必须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唯有人们都能做到先“为他”,然后才“自我”,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实现文明,我们的民族才会真正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