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9-10-11 21: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许,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那么这百年一遇的双黄蛋为何下在了欧洲的两个国家,今年新加入的五个院外评委有无对评奖产生一些实际影响?此前在英国某博彩公司赔率榜上排名很靠前的残雪、余华等中国作家却最终无缘诺奖,这对中国文坛来说有什么影响,又有哪些启示?
就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先生,他曾于2016年10月份与彼得·汉德克一起参加过北京读者见面会,并长期研究外国文学,就此通过他的个人观点和视角,来解读这些疑惑。

邱华栋


诺贝尔文学奖,骨子里有一种傲慢
北青报:邱书记,此前在英国某博彩公司赔率榜上排名很靠前的残雪、余华等中国作家却最终无缘诺奖,这对中国文坛来说是否很惋惜?在您看来,又有哪些启示?
邱华栋:我一开始觉得就不会有中国作家。因为首先诺贝尔文学奖总体来讲,是欧洲文学奖,它体现的是欧洲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判断,骨子里是有一种傲慢在里面的。
瑞典文学院有个常任秘书叫霍勒斯·恩达尔,他在前几年还批评美国文学有多么不好。同样他对亚洲、非洲的文学也颇有微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傲慢。今年把诺贝尔文学奖的双黄蛋下在了欧洲,这正符合欧洲人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价值观取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作家没获得诺奖,也不是一件特别惋惜的事情。
像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这样两位作家的水平,在中国文坛,少说也有十个作家吧。所以我觉得他们获奖并不太令人惊奇。但是毕竟这个奖已颁发了100多年,世界影响力太大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茅盾文学奖也才40多年,历史才是诺奖的1/3,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深耕,打造好这个品牌。


彼得·汉德克得奖不意外,但与评委阵容变化有关
北青报:对于彼得·汉德克先生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否觉得很意外?
邱华栋:我觉得不意外,反而在意料之中。实际上,他应该在2000年左右,就是一个很热门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是因为他在一些政治态度上,跟欧洲的其他一些人不一样。比如说,他比较支持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对此诺贝尔文学奖里面有一批评委对他的政治立场不太感冒,也常常批评他的作品。
2004年,奥地利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彼得·汉德克获奖呢,按说奥地利应该是彼得·汉德克在我之前获奖才对。可见彼得·汉德克在奥地利德语文学中公认的地位是很高的。
在德语文学中,彼得·汉德克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有思想的骨骼,一是对欧洲人文传统精神的继承,二是对当代欧洲社会,尤其是对奥地利社会深入地分析、判断,甚至是批评,在他作品里都有体现。他实际上是一个身具欧洲人文精神的作家,同时又具有实验性、先锋文学的色彩。
他的小说,我觉得有一种哲理小说或者思想小说的风格,不是靠故事和情节取胜,而是靠一种精神分析,内心的意识活动,来呈现欧洲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德语国家的状态,这对我们了解一些欧洲国家的核心文化的深层结构有所帮助。
另外,彼得·汉德克能够在这近二十人的诺奖入围名单里面,主要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发生变化了。早在2016年,美国作家鲍勃·迪伦获得诺尔贝文学奖之后,瑞典文学院的一些院士们就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说毫无文学性可言。为此有几个思想很很激进的女评委诗人辞职了。加上2018年瑞典文学院又有女院士的老公涉嫌性侵丑闻,数名院士不满学院处理而辞职,由此导致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推迟到今年才颁发。
如今评委阵容发生了变化,今年有五个院外评委参与投票,彼得·汉德克支持米洛舍维奇的政治立场观点或许正对了这些院外评委的口味,对他的政治姿态很欣赏,从而影响到对他作品的重新评定,最终给他投赞成票,彼得·汉德克胜出,摘得2019诺奖桂冠。


托卡尔丘克隐喻了中东欧地区波兰文化的历史命运
北青报:邱书记,那您怎样评价刚刚获得2018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她的作品?
邱华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三部,我都看过,尤其是《太古和其他时间》令我印象很深刻。另外还有台湾的繁体字版本《收集梦的剪贴簿》,我记得这里面有诗歌和短篇小说。
在我看来,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一个通过梦幻、神话、传说、历史来折射现实的一个作家。她自己创造了一个梦幻的方式,建构了梦幻文学的空间,打通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她的作品现实感是很弱的,但是她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折射了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境遇。那么她的作品也是挺有意思的,带有幻想性,但她又不是拉丁美洲文学的那种魔幻性,也不像莫言这种民间传说构成的中国本土魔幻。
她的作品里还体现了中东欧地区波兰文化的时间感、历史感,这里面有很多隐喻,揭示了波兰人命运的曲折、破碎,在西欧和俄罗斯之间拉扯的历史命运。实际上你都能在她作品中读到这种感觉,但是她并不明确,她创造的是文学的空间,非常有审美的,类似像红楼梦那样,既有历史背景,又有美学艺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