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9-8-10 1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濑昌久:《鸦-襟裳岬》,1976年
独版原作,177.7×106.7cm,200万 RMB
.
徐淳刚 | 文
.
2017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日本已故摄影大师深濑昌久的代表作《鸦》售价200万,为本届展会最贵。
《鸦》是深濑昌久广为人知的作品。1986年,日本苍穹舍首次推出限量版写真集《鸦》1000本,每本都有深濑昌久亲笔签名,如今很难找到,连后来的复刻本都价值不菲。而作为独版巨幅作品,200万的价格有些意外,但就国际市场而言,根本进不了最贵者前列(例如,爱德华·史泰钦的一张《池塘月色》2006年纽约苏富比成交价292.8万美元,辛迪• 舍曼的一张《无题96》2011年佳士德拍卖成交价389.05万美元)。















《鸦》是世界摄影圈公认的杰作。2010年,历史悠久的老牌摄影杂志《英国摄影期刊》评选过去25年最好的摄影集,深濑昌久的《鸦》击败南·戈尔丁的《性依赖的叙事曲》,排名第一。
而这次巨幅独版200万的《鸦》,不是因为其价值,更多是这个价格,再次成为了国内摄影人一时的话题。
相较于国内摄影师甚至亚洲摄影师作品普遍较低的收藏价格,200万的价钱确实很高。摄影家、收藏家赵利文前日在个人微信贴出了深濑昌久这张鸦和中国摄影家王争平的一张蒙古马,两幅作品都是头部特写,一爪一眼,都很传神,看起来极为相似。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那日松随后微信转发了这两张照片,并写道:
“感觉对日本摄影家的盲目崇拜差不多就行了……对比那张200万日本大师拍的'大乌鸦',我更喜欢王争平拍的'蒙古马',而且一张据说才几千块钱,为什么我们不买点儿中国摄影家的照片呢?——照相机你买日本德国的可以理解,照片你总可以买几张中国的吧?”







的确,没必要盲目崇拜,欣赏或收藏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行了,无论国内国外的摄影作品,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摄影人颜长江随后也说:”两百万,可买两百张当下中国最好的。”毋庸置疑,我们当然支持中国摄影的原创与收藏;尤其收藏,是中国摄影师当前最需要的价值体现和生存保证。不过,就国内目前普遍的摄影收藏状况来看,并不尽人意,而且摄影收藏本身,放在国际摄影市场的大环境中来考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一直说,摄影收藏是资本游戏。游戏是维特根斯特哲学意义上的,它意味着一系列的规则,和由这些规则所带来的精神乐趣。摄影收藏的游戏是由货币资本和文化资本决定的。摄影作品的价值价格也是由艺术价值体系和资本运作机制决定的。一只乌鸦能标价200万,在于深濑昌久的作品足够经典,享誉世界,已经被纳入国外的艺术价值体系和资本运作机制,能够以这样的价格来体现它的价值,而且有营销团队在操作。总之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的事,是一整个链条、体系。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摄影价值体系到现在始终没有完整建立,没有自己的摄影史,没有最高殿堂的摄影收藏,没有专业的学术评定委员会,更不用说专门推广中国摄影师的资本运作机制了,因此很多优秀的作品甚至杰作仅局限于摄影圈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在社会上少有人知,甚至闻所未闻。所以摄影收藏在中国,到目前为止只能是个人的事,喜欢什么收藏什么,没有权威的机构或个人来帮你鉴定,告诉你该收藏什么,不该收藏什么……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国外大师的天价摄影作品其实也是在被“可怜”地消费着。在《大师是怎样被消费的》一文中,我曾写到大师被消费的四种形式:资本游戏,艺术游戏,学术游戏,媒介游戏。资本游戏,正在于把大师卖出天价:这是最高的犒赏,也是黄金泥沼;艺术凭借资本形成强大的场域和上升空间,但也无法逃离资本操纵的魔掌。而媒介游戏,在这个聒噪的媒体信息时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很少会被严肃地进行解读、讨论,大多只是借着话题,再发一遍照片,只是众人的谈资而已。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被纳入消费的领域,消费的产品会变,规则会变,但消费本身却疯狂增长,消费本身成了上帝。而摄影收藏,也有自身的规则和发展。确实,中国的摄影收藏和国外相比差距还很远。2016年1月,森山大道亲临厦门展览期间,我对三影堂创办人、摄影家荣荣同期进行了专访,谈到中国的摄影收藏,到目前依然是以老照片、文献类摄影居多,摄影收藏在中国还很不成熟,无法和国外动辄天价的收藏相比。这其实取决于国际话语权、评价体系和资本机制等等。荣荣说:
“中国的摄影收藏根本就没有开始。当然只是老照片。中国的摄影收藏可以说几乎是空白。在我们最高的殿堂,摄影没有一席之地。中国的摄影家没有家。我们的美术馆你能看到有摄影收藏吗?公共美术馆你能看到有摄影收藏吗?有收藏也是极烂的收藏。怎么定位摄影的收藏,一定要有一个学术委员会,有学术委员会的评估,这个摄影家在这个历史中的地位,他是怎么样的,不是说,我脑袋一热我收藏了……为什么说西方的话语权是强大的,人家当然强大,MOMA做了摄影部,从哪一年?三十年前就有了,它奠定了摄影在最高殿堂有一席之地。那英国泰特呢,美国呢,美国就太多了,美国盖蒂,等等,太多美术馆摄影在里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我们呢,摄影是什么?照片嘛,照片值得去收藏吗?不值得。我们这摄影一百年历史,摄影其实短短不到两百年时间,我们都搞不清,我们总说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但是这两百年的东西物件在哪里?我们的摄影很多西方人来中国拍摄的影像,基本上都在国外的美术馆里,我们中国没有收藏,现在收藏也要花很大的代价。虽然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摄影还是没有人尊重它。”
“最高殿堂里没有摄影的一席之地,自然就没有画廊了。美国那么多的画廊为什么代理摄影作品,推广摄影的作品?推广完去哪里了?不仅是在市场上拍卖会上私人收藏,很多都是博物馆收藏的,博物馆收藏就要拿一笔巨大的资金来收藏,养活了这些画廊,画廊就有存在的意义。那中国的画廊呢,中国的摄影画廊是很惨的,中国摄影画廊有吗?所以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体系……我觉得整个这个土壤里头我们是有很好的摄影家,但是中国的摄影家基本上在世界认同里头本就没有传播出去。你要了解日本的摄影家,为什么国际上一谈到亚洲摄影就是日本,至少十个响当当的,中国摄影家在哪里?你可以查一下,《朝日新闻》包括朝日出版社他们做了多少工作,连载,访谈,出版,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就有了。《朝日新闻》也是政府的喉舌一样,但是呢像荒木啦、森山啦,他们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版了多少了啊。还有,他们的出版是自由的,私人出版,我们的出版基本上是国家垄断,个人要出版是很难的。你如果最高殿堂认为摄影是最好的东西,那下面有很多行业会跟着去走,不管是画廊不管是批评,收藏等等,我觉得它是一个生态,包括出版,一个生态链……所以我们现在跟西方相比差距还是挺大的。不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差距,艺术家的创作很多都比西方强,但是我们的东西没有传播出去,没有被世界认同。”
中国摄影的健全发展,在于摄影价值体系的完成和资本运作机制的建立。价值体系牵扯到评定、展览、出版、收藏一系列问题,资本运作机制也一样。在这些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也试图与国际接轨,但现状是:一个中国摄影师要想体现自己的价值,要么是被纳入国外的价值体系,出版、展览、获奖,被西方价值体系承认,从而获得世界的认同;要么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自生自灭;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健全的市场运作机制。这一点是最可怕的。摄影的价值本身都难以体现,何谈收藏?这是不可能的。如何做出改变?个人和民间机构的力量当然重要,但它更需要一个国家在美学意识形态上做出改变,在有关摄影问题的重大决策上做出改变,尤其在关于摄影这一个大系统的问题上做出改变,树立摄影的殿堂级地位,而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摄影是最高的现实和梦境,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似乎还很遥远,我们总是被国家、历史、文献、记忆这些概念所主导,因而收藏也被误导。摄影收藏家靳宏伟说:“中国的摄影收藏一直有一个困扰,摄影家协会主导的以纪实为大方向的摄影作品,与世界摄影史中的流通性没有任何关系。而拍卖行主导的‘老照片’有历史和文献的价值,但不一定具有艺术价值。”这就是我们的现实问题。我们要么被传统的记录观念所误导,要么被国际资本、国际话语所误导。当然,个人和民间的火种是永远不灭的,只要继续前行,在学术、机制和收藏等方面不断努力,就有改变的可能。
摄影收藏是一整套的资本游戏和精神游戏,它体现你的价值喜好、艺术鉴赏力和经济实力,甚至你的交往,你的社会圈层。就个人而言,你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你有怎样的资本能力,你就加入怎样的资本游戏。在200万和几千块之间,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标准,自己的收藏选择,不用崇洋媚外,也不用吃不到国外的葡萄就说国产的石榴好。但关键问题正在于: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这个钱?尤其针对中国摄影家们的作品收藏,它的价值如何体现,这始终是个问题。所以中国摄影价值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对“中国摄影史”的梳理迫在眉睫。一件东西只有放在历史中,才能看清它的来龙去脉,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就是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和随随便便一块石头的区别。而中国摄影的良性循环,除了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典作品和价值体系,也在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造健全的销售模式,获得自身价值体系和资本运作机制的建立,在于不断批评、鉴赏、推广,获得国人的认同乃至世界的认同。
.
徐淳刚:中国摄影批评集,收藏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