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8-1-8 19: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梵高,在屈辱中淬炼,在嘲讽中重生|论一个画家的怜悯与慈悲

知闻他,源自幼年时图画书籍上几朵金灿灿的向日葵,那时并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已然闻名于世。再到后来,在了解到他对艺术的那份狂热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后,心中便从此刻下了“梵高”两个字。

千百年来,不仅他的画蜚声国际,他的死亡亦像个传奇与谜一般,吸引了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们去探索他的画作与生平事迹。从而,又一部关于他的电影《至爱梵高》再一次在这个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可见人们对于他的崇拜之情从未流逝!

去观影时,也是在一个有着金灿灿的阳光,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怀着某种悼念之情细细地咀嚼着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其中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依然不免在心底激起涟漪。比如一向形单影只的他,在同几个女人聊天时,某位富家子弟却故意扰乱并且肆意地嘲笑他,一时间梵高窘迫不堪。在郊外,正当他忘乎所以在画板上涂抹颜料时,路边玩耍的几个孩童接连向他投掷了好几颗石子,梵高依然选择躲避与忍让,依然选择了原谅。那一刻,内心之所以被触动,不仅因为他苦行僧般的艺术生涯,更被他那份宽容所感动!

在艺术的造诣上,一生都未得到过认可的梵高,在生前最后的时光里,亲友们都弃他而去。他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对于最钟爱的绘画事业依然未曾放弃。也许在一心投入绘画的梵高看来,生活的颠沛流离与病痛的折磨都是无畏的。只是,没有人曾看见在好友高更走后,他割下耳朵独自卧床时所陷入的巨大孤独,也没有人能真正体会,当他身中枪伤时对于活着的那种深深的绝望。尽管他对自己的画作多么痴迷,终是未能见证它们以怒放之姿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像他画笔下火焰一般的向日葵,照亮了一颗又一颗黑暗中的灵魂。

无论是电影还是各类传记的描述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始终伴随着梵高。这种累加在他身上的孤独,使得观影时的我隐隐作疼,即便在感受到画家那种充满激情的生命与绘画的热忱之后,这种怜惜的情绪依然未曾得到片刻舒展。于是,再次看到他忍痛蜷缩在床时,原本被揪着的心就在瞬间决堤了。这时,在暗无天日的影院中,我早已同荧幕上的梵高一样泪流不止。

只有在黑暗中走过的人,才深知黑暗的恐惧!或许正因为他生前遭遇到的各种嘲笑与屈辱,他对世人才多了一份怜悯与慈悲吧!在一些他的传记里,也曾多次书写了他那颗颇具怜悯的慈悲之心。

早年他曾在伦敦的画廊做销售员。由于对米勒与狄更斯的喜爱,他的目光也自然投向了社会底层人们。工作之余,他甚至刻意去寻访伦敦大大小小的贫民窟。某晚,在贫民窟游离的时候,他遇到一位向他“揽生意”的少女。尚且年幼的少女像经验丰富的风尘女子一般卖弄风情以吸引梵高。相反,梵高并没有陷入这种诱惑,在问清少女的苦衷后,因对少女心生怜惜,梵高当下掏出身上所有的金钱交给了少女,随后便迅速逃离了那个地方。只因不愿见到少女那种早熟且谄媚的目光。

而在矿区的传教工作,梵高的怜悯心更是显而易见。矿区不论环境与条件都十分艰苦,梵高前去此地传教非但没有报酬,还把自己的房间也让给了当地的矿工。因意识到传统教义并不能给辛苦劳作的矿工带来实际的帮助或拯救,他便亲自下到矿井陪伴他们。岁月渐长,梵高的加入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相互间也结下了深厚友谊。当弟弟提奥来探望他时,他对哥哥疯狂的行为感到不可理喻,而梵高却乐在其中。

虽然在往后的岁月,梵高遭遇了更多沉重的打击与嘲笑,他内心那份怜悯与同情却丝毫未减。

在历经多次极端的情绪风暴后,梵高住进了阿尔勒的精神病院。当和这些特殊的群体相处一段时间后,他怀着某种怜惜与救赎感,再一次与他们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不作画的空余时间,他会陪他们一起感受自然,并教他们发现光与色的曼妙之处,有时又给他们讲他读过的文学作品,以及自己过往的经历。在那段时间,就连医院的大夫也成了梵高的追随者。

从他的生平事迹与艺术贡献来看,梵高的艺术天赋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的怜悯与慈悲也仿佛与生俱来。这不仅能从他的生平真切地感受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同样足以窥视一二。

大概因为其个性暴躁的原因所致,梵高的画作大都有着粗犷的线条且色彩较为厚重。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梵高虽没有受过系统性的学习,他的那份热情与创新意识却是同时代画家所不及的。

两年前,曾去到一处大型场馆观看莫奈的画展。一幅幅风景与人物画有如精雕细琢,优雅的气质从那些画中流溢而出,它们无不令人感到愉悦与畅快。精美的构图与光线的准确捕捉,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而伫立在这些惊世巨作前的我,心里除了惊叹,却少了几分情感上的震憾与冲击。

正如梵高所说,一张张如同照片一样再现自然的画作,除了赏心悦目外不具任何意义。于是在梵高的画作中,则更偏重主观心境的表达,同时也开辟了独属于自己的画风。在频繁接触社会底层人们的梵高看来,相比起衣着体面的都会人来说,那些淳朴的农民更能显示其人性的光芒与力量。与其说梵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灵魂之眼,不如说他对人类怀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大爱与慈悲,才会使得他像米勒一般为世人留下了一抹又一抹举世无双的色彩!如他的《吃土豆的人》、《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勒吊桥》、《午睡》、《夜间咖啡馆》等传世名作无不包含着此类深入人心的情感。

自特立独行的梵高打破绘画的传统后,他让无数华而不实的精美画作失去了光环,也让原本只为取悦而存在的画作成为了无病呻吟。反而那些饱含着怜悯抑或生命激情的“粗糙”线条,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所有人,并使后世人深深迷恋,这大概就是梵高的画作备受敬仰与膜拜的原因之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