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3-9-10 14: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国武教授是学者,是诗人,是书法家,也是慈善家,各地名胜古迹都有他的诗书二绝,但是——

  他是学者、是诗人、是书法家、是慈善家又或者都是。但当有媒体以“国学大师”的称号来报道他时,他却非常生气——他就是常国武先生,这位81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平日里埋首学问,平实低调,之所以愿意走到媒体面前,只是希望自己的书法作品在做慈善拍卖时能有所用。昨日,藉他与单人耘、俞律的金陵三友诗书画展在南京图书馆举行之际,记者专访了他。

  20世纪国学大师只有“一个半”

  六岁时就在父母的指导下阅读《唐文粹》、《经史百家杂钞》等古文;读高二时在《中央日报》专门刊登古诗文的《泱泱》副刊(词曲大家卢冀野先生主编)上发表旧体诗文十多篇;从小临摹大量碑帖字画,精研书法艺术……扎实的根基,使常先生在古代文学、古诗文和书法创作诸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施蛰存教授曾在信中称赞常先生某篇学术论文“甚有高见”;邓广铭教授也在信中称赞常先生的诗、书“在侪辈中罕有其匹”。

  常国武先生和林散之老人的交往还有一段佳话。那是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经友人介绍,先生去拜访林老,拿作品请林老指教,林老看后,连说:“不俗不俗。”接着又看了先生写的古体诗,连声惊呼:“不俗,不俗,我给你写字。”落款:国文先生惠存。先生说:“不叫国文,我叫国武。”林老说,“你能作诗,能写字,应该叫国文。”书法大家启功也曾专门写信给常国武先生,赞其诗书堪称“二绝”。

  这些故事听下来,也就不难理解,在“国学大师”满天飞的今天,有媒体在报道常先生时会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了。然而,看到报纸后,常先生却大大惊讶了。他当即打电话给写报道的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知道什么叫“国学大师”吗?20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章太炎,我连给他“拾草鞋”的资格都不够;还有半个是钱穆。把我称为“国学大师”,不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吗?

  让他郁闷的是,“季羡林被称国学大师,他名气很大,可以出来辟谣;我一向都是缩头的,怎么出来辟谣?”治学严谨的他,对于夸大其词,反感可想而知。

  教古文的博导很多不会写古诗文

  谈及如今高考作文屡屡出现古体诗文,常先生认为值得鼓励。他说,由于建国前期极左路线和思潮的影响,造成现在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学知之甚少。“国内的所有大学,教古代文学的教授、博导大多数不会写文言文,不会写古体诗。但如果没有创作实践,怎么把古人作品的艺术匠心向学生讲透彻?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细致深入地分析。这已成普遍现象”。他认为目前大学的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再好的诗词歌赋,对升职称都没有用处,“如果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生在今天,不幸在大学教书,可能连教授都当不上,反是一些写无聊考证文章的人,倒能升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或恢复、或扩建、或重建、或新建,都要给景点题名,撰写匾额、楹联、碑记,从而大大提高其传统文化的氛围,然而却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作者。诗书双修的常先生,很快就成“众矢之的”。南京的夫子庙大成殿、王谢故居、月牙湖公园、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狮子山公园(含阅江楼)、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静海寺、安徽采石的三元洞、太白楼、三台阁、当涂的李白墓园,以及浙江莫干山的碑林、河北秦皇岛的碑林、湖南张家界的留侯墓碑亭等处都留下了先生的诗文笔墨。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狮子山公园入口处两边悬挂了署名“启功”的一副六言联:“已见河清海晏,犹闻狮吼龙吟”。很多人以为此联是启功所撰,其实,真正的作者正是南京人常国武。后来,身居北京的启功先生得知真情后曾答应补写“常国武撰”四字寄来。但是,可能由于当年启功年高健忘,不久又因病住院,直到老先生病故,他答应补写的那四个字始终没有寄过来,一向淡泊名利的常老也就不愿再论究此事了。

  写“蚊子腿”大的小楷有益“养生”

  在昨日的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旁边挂着放大镜的一幅“蝇头小楷”书法,字体比印刷字还要小。常老笑言:为什么写蝇头小楷?因为写的时候必须凝神屏气,这样外界对你的伤害会降到最低程度。所以他写很小的字,眼睛有些老花,不要紧,凭感觉还是可以把字写到蚊子腿那么小,有的小字,必须用50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有如微雕。常先生说,写这样的字,必须心境平、光线好,空气湿度大。


  眼前的常先生,看上去只有60来岁的样子,思维敏捷,依然充满活力。每年夏天,他都会组织一批老先生去庐山,一个上午他能爬3千多个台阶。食不求精美,只求“七成饱”,30年如一日;衣不求奢华,一身的确良,穿了20多年。但从小深受孔孟思想影响的他,一颗仁爱、恻隐之心却格外浓烈,“看到不幸的都要帮助。”

  近20年来,常老受聘为南京慈善总会东慈书画院的名誉院长,多次捐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义卖,2006年6月在江苏省文联和江苏省残联在无锡举办的慈善拍卖会上,他的一幅行草横幅以7000元成交。他说,参加爱心慈善书画拍卖,捐助孤残老人和贫困学生,是他这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

  本报记者冯秋红 通讯员胡剑明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