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人人论坛

发表于 2017-3-7 15: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凭甲:泼墨丹青塑海魂
/邓秋军
只要顺着河流走,终究会发现大海……     ——李凭甲座右铭
——他不是学院派的画家,其作品被联合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及两岸三地的美术馆、大会堂,学院及党政军高层人士收藏;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巨幅作品《世纪大潮》又被世博之父蒋一成收藏并大加赞扬……
——他不是军人,却有着军人的情怀。在新中国六十周年大阅兵、大游行、大联欢活动中,他以无私奉献的军人风范用“军歌酒”、“金牌接待酒”等高档保健白酒慰问国庆大阅兵训练部队的指战员,表达内心对三军部队诚挚的敬意……
——他不是专家、学者,可他编著的《企业发展快速构想法》《2008中国餐饮文化宝典》《人才经济全球化的关键问题》,被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传奇人生,使他修养出淡定豁达、历练出非凡事业、孕育出智慧和力量。被誉为“大海之子”的李凭甲,从一贫如洗的农家一路走来,如今已获得美国波莱斯顿大学硕士学位、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拥有“中国名人艺术家联合会主席”、“中国大海笔墨第一人”、“当代著名艺术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等数十个头衔,担任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促进会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等数十个职务,荣获联合国“和平使者”光荣称号……
    每一个成功者的微笑都是一样的,但获取成功的路径却各不相同。是什么让李凭甲走出困境、踏上坦途?是什么让他脱颖而出、成就斐然?走近李凭甲深层解读,记者感悟到海的澎湃和静谧……
   人生本色,在浪谷波峰里铸就
    如果说,不经历风雨就难见彩虹,那么,李凭甲经历的却不仅是“风雨”。也许,正是在波峰浪谷中跌宕起伏过,他所见到的才不止是绚丽的彩虹,同时收获了海一般的人生本色——坚韧刚毅。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但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苦难毕竟是痛苦的煎熬。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李家村的李凭甲,在四处透风的破土房里、在一家人只盖一床破被子的贫寒家境中慢慢成长。当他的弟弟妹妹们相继来到这个世界,他就开始承担起“老大”的责任。除了照顾弟妹们,李凭甲还包揽了更多的家务。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但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得全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他经常带着弟弟妹妹到临村或更远的地方去讨饭。讨到一点儿吃的,他自己舍不得吃,还要留给弟弟妹妹。
    忆起幼年的“要饭”经历,李凭甲心情异常沉重。他不能忘记,别人把他当成“野孩子”来欺负;他不能忘记,每年母亲为他做一双千层底布鞋,夏天他舍不得穿,光脚跑一天下来,脚上满是血泡……
    谁能想到,李凭甲幼年最大的心愿是“冬天不要太寒冷、过年能够饱餐一顿带肉馅的饺子”。而50年后,李凭甲却是国际烹饪联合会副会长、世纪国联美食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会长。他连续成功组织举办了两次国际餐饮交流活动:“2006年国际食神争霸赛”和“2007年亚洲厨皇擂台赛”。“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反差,让李凭甲感触良多。
回首最难忘的那个年关经历,李凭甲既难过又欣慰,因为那个年关见证了他“年幼并不无知,经历苦难却不坐等苦熬”的坚韧和智慧。那年的大年二十七,家里只剩下一毛五分钱,全家五口人过春节连一斤面、一两肉都没有。看着一群孩子期待的目光,母亲愁得泪流满面,一向沉默的父亲无奈地挠头。李凭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他灵机一动,跑到二里外的镇上供销社,鼓起勇气,找到供销社负责人杨金玉叔叔谈“生意”——毛主席画像的精加工。李凭甲拿回供销社销售的毛主席画像,配上他本人书写的对联,装裱好后每张画像可获得三毛钱加工费……全家人齐上阵,一夜未睡,裱好二十幅,第二天送到供销社,换回了面和肉回家过年……
   这个春节是双赢的,供销社杨主任因为李凭甲的创意设计受到了上级表扬,李凭甲全家也吃上了过年的饺子。李凭因自己的努力为全家换来这个祥和的春节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母亲含着泪说:“孩子,长大后你一定会有出息,比我和你爸爸强!”李凭甲知道,要想有出息,必须读书、学文化。但家境没给他上学的机会。每天,挖野菜、要饭路过学校时,他就领着弟弟躲在学堂窗户外偷听老师讲课。当听完整整一节课后,他内心油然而生的那份收获、那种喜乐无以言表。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是一缕清风,开启了他求知求学的欲望。
   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李凭甲的童年生活中持续了整整三年。直到三年后的那个秋天,他“隔窗偷学”的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本村学堂的于丽华老师。于老师找到了他的父母为小凭甲“说情”,并援助一些旧衣服和被褥,使他如愿以偿,走进了他天天梦想的学堂。
   忆起苦涩的童年,李凭甲感觉尽管自己没有像同龄人那样系统地学习,但这份艰苦的生活历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印证了发自他幼小心灵的一句话:只要顺着河流走,终究会发现大海。
    生活的磨难,让李凭甲更加珍视身边的一草一物,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遇。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李凭甲来到临近的大柳集镇,看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场面:一位四十出头大个子的中年人,正在粮库的迎宾墙上画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围观的人们静静地观看,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从众人的议论中,他知道了这位画家是邻村的邢福祥。看着画家画画时的高大背影,李凭甲突然对画画产生了神奇的兴趣……他突然跪在邢福祥面前含泪说:“老师,你教我画画吧!”邢福祥扶起了这个孩子,听说了他偷听课的故事,感觉他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当即收下了这个小徒弟。教他学习美术的同时,邢福祥还给他补习文化课。
    李凭甲学习进步很快,在小学就连跃三级:没上一年级,直接插入二年级;又从二年直接跳到四年级;之后又跳到六年级,居然还是班里的好学生。邢福祥不但教他画画、学美术、补习文化,还教他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如何不屈不挠地奋斗,邢老师将自己未尽的大志寄托在了李凭甲的身上。
    理想交织于梦想,希望跨越过贫穷,壮志不屈于饥饿,一颗远大志向的种子进入了内心,在岁月的磨砺下开始潜移默化、生根发芽。李凭甲至今还记得是他上五年级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叫《自己未来的理想》。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的未来要当一个书画家,为祖国画一张最美最美的画”、“未来我要当一个创造家,创造很多的财富,让全中国人都不再忍受贫穷和饥饿”、“我的未来还要成为一个学者,教授……”。他坚信“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靠自己”。
    他考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了课。由于实在无心参加运动,踌躇满志的李凭甲只身来到青岛的伯父家。在这里,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浩瀚无际的大海。
文化大革命中,伯父被打成了走资派,天天挨批斗。李凭甲也没事干,就天天坐到海边看大海、观潮涌。苍茫的大海,水天一色,浩淼无际。时而澎湃激昂、浊浪拍空,时而扬波万里、风和日丽。大海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翻卷起一个个巨浪,扑向岸边,撞向礁石,哪怕是撞成粉末也在所不惜。前赴后继,是海的本色,也是海的个性。
    从大海所蕴含的博大坚韧里,李凭甲悟出了生命的真谛:顽强自信,才能创造生命的辉煌。凭此信念,李凭甲从“小乞丐”成长为管理学博士生、北京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授;从一个农家穷孩子,成长为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会长、世纪国联美食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北京艺海百川等多家书画院荣誉院长、北京书协理事、中国榜书协会顾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商会联盟书画委员会主席,被联合国授予“和平使者”荣誉称号;他画的大海也走向了全球十几个国家,经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评估,2010年书画价格达2.5万元/平尺。
海洋的博大包容,让李凭甲悟透了“生活磨难就是特殊的财富”;大海的浪奔浪涌,让李凭甲知晓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初,家乡当地政府给李凭甲安排了个工作——农业技术员,他被分配到全县最穷最边远的人民公社工作。虽然每月只挣30元钱,但对多数老百姓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李凭甲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在当时全公社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不仅勤奋学习科学种田的知识,而且还与群众打成一片,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很快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拥护。大家推选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委以重任——任十几个落后村庄的主要领导工作。
    贫穷,往往与思想僵化和观念守旧结伴而生。在李凭甲蹲点的那个最穷的村子里,改革试点面临的重重阻力让他始料不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淳朴的父老乡亲拒绝改革。当他提出“少说多干,解决吃饭”的口号时遭受围攻,一些人把他告到县里。主要领导找他谈话时,尽管他嘴上认错,但仍按着自己的想法,把全村每人平均二亩地变相地“承包”给了社员。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举措是需要天大的胆子的,一般人不敢做。当村民们看到其中可以预料的实惠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支持拥护他。同年,这个村里的庄稼就比邻村的庄稼多收成一半。但“包产到户”与当时上级精神不符合,他再次受到了点名批评。
    批评并没有使李凭甲的改革步伐停歇下来。他认准了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在解决了村民吃饭问题后,为了使村民有钱花,他又带领大家搞副业,为大城市搞工业配套产品。不到半年时间,村子里1/3的人盖起了砖瓦房。但李凭甲再一次被人上告,在全乡干部大会上,他被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为由进行点名批判。不少亲友找到他并劝说:“找个工作不容易,你干吗不安守本分,胡折腾什么?”
    倔强的李凭甲,把在现实中“责任制好处多,不吃大锅饭一桌”的经验、 “队长一敲钟,社员就出工,路上一条龙,地头一窝蜂”的教训写成文章,寄到了当时的中央农委。这些地道质朴的语言,引起上级新闻部门的关注。当记者提到了安守“本分”的字眼时,李凭甲形象地说:“上帝赐给猪和猿猴都是四条腿走路。猪安守本分,到现在还是四条腿走路;而猿猴不安守本分,则进化成了人。这说明不安守本分才能进步啊!”这句话把在场的所有记者都逗乐了。
    当李凭甲在争议和拥护中彷徨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起了他创业的劲头。他决定挖掘和引进全国地方名吃进北京,为首都和世界人民服务。进京考察一番后,李凭甲决定把当地传统名吃“德州扒鸡”和“保店驴肉”的师傅请出来当老师,找了几名愿意跟着自已干的小伙子来学技术。这个消息在全县很快传开了,一时间成了全县的爆炸性新闻。许多老领导、好朋友找他谈话说:“北京是全国的中心,大地方,你人生地不熟,去了吃不开。自己在乡镇有工作,不是铁饭碗也是个木饭碗,何必去自找苦吃呢?”连自己的长辈和爱人都不同意这个决定,为此争吵不息。
    在决定进京前的那天,李凭甲绕道去看海。在大海的自由、永恒、伟大面前,他对创业以及乡村工作的羁绊的担心,瞬间灰飞烟灭。
李凭甲就是李凭甲,想好的事情不会改变。然而,决心好下实施难。去京城发展,钱在哪?自己每月30元工资,除去养家糊口略有剩余。他几乎找遍了所有的朋友,东借西凑才凑了2000元钱。他暗自鼓励自己说:“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我的考察,是培养和考验自己勇气、毅力、信心和胆量的时候了。”此时,他内心深处最大的动力是:我是共产党员,是跟着党的方针路线走的,起码大方向是对的。坚定的信念促使他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李凭甲带着十来个山东小伙子向着首都北京进发。
    北京,折射着岁月峥嵘和历史轮回,也见证着李凭甲果敢背后的酸甜苦辣。凭借齐鲁风味食品“德州扒鸡”和“保店驴肉”打开北京市场,李凭甲从一家餐厅的经营者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等待市场是下策,寻找市场是中策,创造市场是上策”。他在创造,在创新……
    那段时间,他与别人开小饭店。一次,他抽时间回老家拉了一吨驴肉来北京卖,但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保店驴肉”的名气。当时天热,又没有冰柜。咋办?李凭甲就找人多的地方,放声喊道:“哪有垃圾场,我把这些保店驴肉全都扔垃圾场里!”他一喊,人们就围过来,纷纷说:“别扔,干吗扔了!”那时,北京还是计划经济,买肉还要肉票,限量供应。大家一看不要票的驴肉送上门了,就你三块钱、我两块钱地抢购一空。一时间,“李凭甲扔肉”成为《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的新闻,李凭甲也随之出名。有人至今还说:“李凭甲怎么出的名?扔肉扔出来的。”亲历此事的一位资深编辑说:“敢为人先,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李凭甲两者兼备。”
    商海如同大海,到处是暗礁和漩涡。来到北京的第一年,李凭甲和他的团队由于对环境评估过高,一次冒险投资让他血本无归。北下关办事处有个小饭馆,李凭甲找上门要求承包经营,条件是一年上交5万元,半年交一次。合同签订后,这家饭馆更名为“燕鲁名味厅”,在家常菜的基础上增添了德州扒鸡,很受欢迎,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然而,由于没有经营饭店的经验,加之品种单一、管理不细、漏洞大,半年以后一算账——赔钱。不能按时上交租金,办事处有意见;不能发奖金,职工有意见。饭馆开不下去了,进京时借的2000元也血本无归,送酒送菜的货主天天追着他要账。
    李凭甲盘点完了资产,将所有的资金安排完员工,告别了曾经并肩战斗了多年的兄弟,依依离别了自己奋斗已久、给了他智慧和力量的办公蜗居,决定选择离开北京。那时他的身上只剩下十几块钱,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他决定徒步回家,哪怕是再一次沿途乞讨。他一路走出京城时,回望身后的这片土地,无奈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偌大的北京,却没有李凭甲的容身之处!倔强的李凭甲暗自发问:“难道就这么认输了吗?”
    在那段人生最茫然彷徨之际,李凭甲依然怀抱希望,他默默地念起一首词《醒》来激励自己:
    “烟雨茫茫人生路,回首顾,青春误,苦闷彷徨,寂寞朝与暮。烈火烧心心难死,仰天叹:去何处?!绝处突得真君赋,真言吐,是正途,豁顿悟。激情重振,拂尘再起梦。任游戈,岂无路?!”,
    俗话说,绝处逢生。就在他山穷水尽之时,一位中科院姓李的朋友改变了李凭甲的命运。这位朋友带他去听许国泰的讲课。那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交合论:信息和信息交合,可以产生新的信息。比如说三是一个信息,五是一个信息,两个信息一交合就产生新的信息:8、15、-2……李凭甲再一次虔诚的拜师,把自己面临的处境告诉了许老师。一切仿佛是上帝安排好的,许国泰也认同了李凭甲,二人很快成为好朋友。许国泰不仅为李凭甲策划下步发展,还把自己当兵转业、讲课积攒的十一万元拿出来帮助李凭甲来实现下步发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就是充满这样的戏剧色彩。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经过几个月市场调查和筹备以后,海淀区成立了北京大钟寺食品厂,任命李凭甲为法定代表人兼厂长。大钟寺总公司为留住李凭甲的创业心,给全家解决了落户口问题,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问题,还为他解决了住房问题。成了“正式”北京人的李凭甲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劲头十足。
又有了崭新的舞台,李凭甲创新的激情再次点燃。大钟寺食品厂成立不到一年,声誉满京城。老北京人都能回忆起:“原副食商店肉食十年不变”的老四样——香辣肠、环形肠、粉肠、香肚,一下子变成了五十多个品种。李凭甲还把德州扒鸡、驴肉、鹌鹑、青岛火腿都引进了京城,搬上了柜台,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生活。当时老百姓一提“京钟”牌肉食,没有不知道的。接着李凭甲不仅做熟肉制品,连生肉也批发。从北京周边城市进肉每年达上千吨,缓解了老百姓吃肉难的问题,挤垮了计划经济下的北京肉食供应站……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李凭甲的领地不断扩大。把周边破旧厂房改造成让百姓自行交易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蔬菜交易量达到四百万公斤。当时北京一千万人口,每人每天能吃到大钟寺供应的半斤蔬菜,凭票供应的菜站没有市场……很快,市政府号召全市各区县学习这种模式,并逐步推广到了全国……无论是改革还是打破,无论是国营向联营转变,还是新经济模式挑战传统经济,无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钟寺公司从一家企业发展到了三十多家企业,成为亿元村。根据李凭甲他们的模式和提议,中央正式提出了“菜篮子工程”新名词。大钟寺名扬全国,李凭甲也被誉为“中国菜篮子工程带头人”……
    李凭甲在商海搏击风浪,成功的喜悦没有冲昏头脑。当他实现儿时“做有钱人”的梦想后,他又在酝酿新的人生规划,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静下来,静思、书画……享受内心的淡定,崇尚大气谦和、勇于担当的人生境界。”这是李凭甲的内心独白和行为准则。
1984年调入北京后,李凭甲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家和文学家,如娄师白、阿老、李铎、刘炳森、刘大为、米南阳、阎肃、乔羽、刘美华、卫传业、张永金、姜昆、蒋大为等很多朋友,得到不少指点和帮助。他从初学行书、楷书、隶书、到攻学魏碑,遍学百家,从中吸取中国书画之精华,扩大了视野。源于传统,但不拘于传统;勤于学习,又善于思考和突破。他尽数家之美、擅众家之变,以成独家之奇,向众人敞开了宽大的胸怀。他那庄重、典雅、大气而不失灵气的书法风格,成为一种智慧和风骨,也是一种人格和高度。
    不止于赚钱的企业家,当成为实战派企业管理专家。李凭甲总结提炼多年管理企业的经验得失,撰写出《企业发展快速构思法》,由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他还编著《企业管理新方法》,受到国务院及各界好评。2002年,李凭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任北京海德冠实业集团总裁兼海德冠国宴食府董事长。2006年,李凭甲调到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担任首都营养美食学会副会长、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会长。不愿沽名钓誉的他,在同年组织了“国际食神争霸赛”,世界十几个国家及两岸三地的千名厨师来到北京参加比赛。2007年,他又组织“亚洲厨皇擂台赛”,参赛选手有几百人,活动圆满成功。这两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烹饪界最大的顶级赛事,验证了李凭甲及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2008年,李凭甲又组织开展了“高端国际名人餐饮论坛”,同时编写了《2008餐饮文化宝典》一书。此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餐饮文化的书,中国食坛巨星、泰斗、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子端部长亲自作序。2009年,李凭甲写出《人才经济全球化的关键问题》。“目前,我们政府研究和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三个不足、三个断层、三个失调。三个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高层复合性人才不足,冷门专业人才不足;三个断层:在人才结构方面存在年龄结构断层、高中级人才断层、专业知识人才断层;三个失调:人才利用失调,人才分布失调,人才作用失调……”这是李凭甲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学术年会上的论述。2008年2月20日,新华网理论频道以《人才: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关键问题》刊登了这篇文章。不到一天,全国多家报刊、网站进行转载。
    不止于笔墨丹青的知名画家,当成为领悟自然、提升境界的艺术巨匠。从画海开始艺术的脚步,一路走到今天;从青岛画到德州老家,又从德州老家画到北京。这是大海汇集的历程,也是李凭甲生命历练的艺术过程。这个生命历练的过程,实现了他年幼时当美术家的理想和写在作文里的誓言“我的未来要当一个美术家,为祖国画一张最美最美的画,为世界和祖国绘制一张最美最绚丽的蓝图”。圈内人都认为李凭甲是中国绘画艺术家中少有的豪放派代表,他很少画小幅作品,一幅作品包纳一个世界、一片海洋。这本身就是一种豪放,一种“度”和“容”的释怀。就作品创作而言,他善于用粗旷的线条勾勒大海的魂魄、驾驭大海的磅礴和恢弘、宣泄感情的整个世界。因此,与其说他是在创作,还不如说他是在泼墨感情,在印记生命的颜色、驰骋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完全不拘一格,按感情表达的需要布局章法。这种不拘一格、毫无章法的感情泼墨,往往能迅速征服读者,点燃读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共鸣出思想的火花。于是,他到过长江入海口及黄河壶口,也进入过大海的深处。他去过微雨的小渔村,见到过世代生息在这里的老人,听到过所有关于大海的故事,也理解海的枯燥与乏味,感受到了海的苍茫与混浊,那是海的感情世界。他从海的这份感情、个性、颜色中提炼出了艺术的语言和风格,也造就了成熟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大海澎湃的激情中提炼出了豪放的艺术个性和豪迈的人生素养。正是这种探索和曲折生活的感悟,让他从大海的灵魂深处共鸣出了艺术的思想,造就了独特的具有震撼力的艺术语言,成就了他著名的艺术家的殊荣。
    有人说李凭甲先生永远是海的主旋律,他用的墨汁是用海水提炼而成的,飘着海的咸腥味。确切地说,他的墨迹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大海的生命气息和影子,凝聚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味道。也有人说他绘画的颜色是用贝壳粉做成的,无颜六色,闪着亮晶晶的光泽。确切地说,那是生命和感情的色彩,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有阴晴圆缺。还有人说他的艺术世界是大海的思想,浩然大气,正直豪放。那是因为他写出了海的灵魂、海的心声和生命的本色。在海边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他太熟悉大海的一切了,海的一礁一石、一波一浪,甚至海岸上的一草一木、沙滩上的每一个贝壳都嵌在他闪光的记忆中,永不褪色。大海也熟悉了他,一片夕阳落日,一道朝阳金光,一声海鸥歌唱,一次潮起潮落,一个电闪雷鸣,都呼应着他感情的波澜,共鸣着他的心声。他是大海的儿子,所以能泼墨出大海的澎湃、描写出大海的声音、感悟出大海的生命艺术、历练出大海汇聚的艰辛、伸延出大海生命的艺术思想。他自己坦言:大海是他永恒的主题,大海的旋律永远萦绕在他的耳畔,大海的澎湃流淌在他生命的血液里,大海的一切永远定格在他生命的记忆里。
    不止于数不清的头衔光环,当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中提升人生品位。李凭甲不仅擅于丹青,且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书法艺术家和文学家,得益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时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郭澄清先生的师传。秉承师恩,报效社会,他不能忘记。李凭甲创作的《观海听涛》《德艺双馨》《旭日东升》《黄河颂歌》《万里长城》《涛声万里》等作品,作为慰问品分别送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军指战员。不少作品还送给省部级领导惠存指导,还有很多作品被美国、英国、联合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及两岸三地的美术馆、大会堂、钓鱼台宾馆、总政宾馆、总后宾馆及知名人士收藏。在欣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阅兵、大游行、大联欢活动中,李凭甲将“军歌酒”、“金牌接待酒”、“世博会纪念酒”三种高档保健白酒送给国庆大阅兵训练部队的指战员们,表达他内心对三军部队诚挚的敬意和慰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质灾害发生后,他又带头捐款捐物捐画,并以新开发的、价值上百万元的大凉山苦荞系列养生白酒慰问抗震救灾的指战员。善举赢得社会尊重,李凭甲被联合国授予“和平使者”的称号。并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Konrad Osterwalder教授的接见。李凭甲也曾经在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科技馆和中国经营报社及部队多次讲课,传道、授业、解惑。
    一个不是领导的老百姓,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名人队伍;一个不是学院派的艺术家,领导着成千上百的学院派画家。个人魅力和胸襟境界使然。《中华英才》这样评价他:“回眸自己这一路走来,有欣慰、有感悟、有遗憾、有希冀,但更多的还是感谢。他感谢跌宕的命运让他拥有勇气,他感谢老师的教诲让他拥有思辩,他感谢博大的自然让他发现感悟艺术、书写情怀。”作为艺术家他不是最优秀的,作为企业家他不是最有实力的,作为学者他不是最权威的,作为改革者他也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但作为既是艺术家又是学者、改革的风云人物,他可以称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李凭甲书画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他用毛笔写的一段话:“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巅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他以此激励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